教育学院前身是2000年淮南师范专科学校、淮南教育学院和淮南师范学校合并后成立的教育系,学院下设小学教育系、学前教育系、应用心理学系等3个教学系及1个教育科学实验中心。现有小学教育(国家级特色专业、安徽省一流专业)、学前教育(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应用心理学3个本科专业。建有省级高峰培育学科(教育学)1个,省级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个,校级研究中心3个(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儿童发展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淮南舜耕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学院师资力量较强,拥有一支高素质、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截至目前,专兼职教职工68(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人,博士10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4人,省级健康科普专家1人,省级青年心理学人1人;省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双师双能型教师36人;7人次在省级以上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10人次获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人次获校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人次获校智慧教学大赛一等奖。

学院办学条件优良,教学科研设施先进。教育科学实验中心现有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46间,使用面积42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2165台套,总价值700多万元。同时,学院建有校外实践基地27个,其中,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个,完全能够满足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和应用心理学3个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

学院坚持新发展理念,通过优化学科方向,整合人才队伍,激发科研潜能,产出了一批极具显示度的高水平成果。近三年,学院教师获批省部级课题4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1项,中国计生协青春健康高校项目1项,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4项,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带头人培育项目1项,安徽省妇女理论研究重点课题2项,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5项,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项,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10项。发表各级各类论文76篇,其中,在《教育学报》《心理发展与教育》《学前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学院牢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抓手,以一流专业建设和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着力增强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近三年,获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校级三等奖2项);获批课程建设项目19项(其中,省级5项、校级14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5项(其中,省级10项、校级15项目);主编省级一流教材2部,省级规划教材2部,建设校级教学案例库2个。

学院坚持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近三年,学生在B类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57项,其中,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1项,“挑战坏”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银奖5,铜奖5项,“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项,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全国师范生教学能力线上测试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3项,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其他B类以上赛事中获一等奖21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20项。

学院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近三年,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2项,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48项,学校大学生创业基金资助项目17项,学校“支持百名优秀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基金”项目40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学院多次获评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就业分布全国各地,大多在长三角地区重点小学、幼儿园以及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每年有20%以上的毕业生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或考取公务员、选调生进入政府部门工作。

当前,教育学院明确了以培养“尚师德、厚基础、强能力、重复合、会发展”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的办学目标,确立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办学思路,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学院质量发展,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到2035年,力争将教育学院建设成为:党的建设保障有力、运行机制顺畅有效、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师资队伍德能配位、学科建设优势凸显、科学研究水平较高、社会服务能力较强、交流合作频繁,安徽省内师范院校中的一流教育学院。


 

                                       二〇二四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