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四个结合”推动文化育人与思政工作同向同行

发布者:jyxyadmin发布时间:2020-11-09浏览次数:57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近期,教育学院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遵循,结合“三全育人”工作实际,着力在文化育人上“补短板”,运用“四个结合”方法,将文化传承创新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充分结合,营造了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烹制了一份“文化大餐”,让师生在这份大餐中品尝到“信仰的味道”。

一是与师德师风建设结合,培育“德技双馨”的教师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足见家风家训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一个学院就是一个大家庭,师德师风就是一个学院的“家风”,教育学院结合师德师风建设主题,积极引导教师授业解惑时,以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要具有的“四有”、“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为标准,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赋予师德师风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学院师生深入挖掘办学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凝练形成了学院师生一致认可的“知行相生,玉汝于成”的院训,该院训蕴含了教育学院师生的道德理想、学术人格和历史责任,既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院特色,又有强烈的感召力,符合学院的发展目标与定位。

二是与专业建设发展结合,培育富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文化。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掷地有声,润物无声”,除了显性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外,还需要开展隐性教育,即把各专业的历史、文化、精神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渗透到各专业的课堂教学当中,让专业课程也各自“守好一段渠”,从而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学院结合“育德守心,勤以磨砺”的学风建设要求,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精心提炼不同专业“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特质,深入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在专业课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积极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平台、载体和途径,特别是“行知大讲堂”的持续开展,逐步形成了以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为内核的人才培养专业文化,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受到“润物无声”式思政教育地熏陶和感染,有效拓展了专业文化育人的新渠道。

三是与师生实践活动结合,培育蕴含“家国情怀”的实践文化。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在具体活动的开展上,教育学院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不断丰富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通过“榜样示范、引领追梦、提升自我”工程、“一路同行”专业汇报演出、“三字一画”规范比赛、“大手牵小手”留守儿童帮扶实践团队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想认知,提高社会责任感。除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之外,学院注重搭建校地、校企等多方协同的合作平台,建立了凸显学院文化体验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更具社会形态的实践内容中直观地体验文化的“性格”与“气质”,通过“入心”、“入脑”真正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四是与环境建设相结合,培育富含“价值认同”的环境文化。在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凸显的学院环境,既能增强校园物质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更能直接彰显学院的精神风貌。看,走入教育学院大厅,一幅幅领袖的寄语、一块块崭新的版牌、一个个优秀的师生、一段段精彩的视频,处处传递着清新、清雅、励志、奋进的文化氛围,处处彰显着师生爱国爱校的价值认同,它们正在逐步成为学院文化熏染中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

文化是有力量的,也是会产生共鸣的,发挥好文化育人的功能,既有助于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和连接点,更能促进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落实和有效落地。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涵养,凝练培育学院精神,塑造体现时代特征和学院特色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导向规范、审美陶冶、传播辐射等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